從公共衛生角度認識中醫治未病
發布時間:
2014-03-11
來源:
作者:
所謂中醫治未病應當理解為按照中醫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理念,遵照中醫養生保健的思想和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一項公民健康工程。
國家應從政府層面上對中醫治未病加以重視并加強行政干預力度,制定相關戰略,盡快明確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職責和任務;衛生行政部門依據國家相關方針政策,制定并監督實施中醫治未病的相關具體舉措;中醫藥行業應從既病防變,攝生防病,掌握規律先時而治,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幾方面來開展工作。
2013年6月,國家衛計委、財政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出通知,明確要求將中醫治未病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并從2013年起開展老年人中醫體質辨識和兒童中醫調養服務。中醫治未病已然面向全體國民,將在國家提供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一展所長。那么什么是中醫治未病,又如何從公共衛生角度認識治未病呢?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現于《黃帝內經》,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中醫治未病是用中醫的養生保健、延年益壽和防治疾病的方法達到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愈后防復的目的。治未病核心理念就是要掌握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主動權,爭取卻疾與未病之前。故朱震亨在《格致余論》中說:“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所謂中醫治未病應當理解為按照中醫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理念,遵照中醫養生保健的思想和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一項公民健康工程。治未病是一項公共衛生事業,與國情、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心理、體質等諸多方面因素密切相關。千萬不能理解為只有中醫藥人員參與或者單純依靠中醫藥行業來做。所以,這就要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認識治未病。治未病應當是一項在國家政府統籌規劃下的社會各行各業、全體公民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
“治未病”是一個系統工程
國情與治未病
據最新資料顯示,2013年中國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且以每年近800萬的速度增長。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如何保證數量不斷增長的老人能夠享受建康快樂的生活成為一個緊迫的社會問題。中醫藥的養生方法在老年康復保健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必將在政府有效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工作中提供有力的幫助,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此外,我們國家正處在農業化向工業化的社會轉型期,面臨著人口城鎮化、貧富差距加大和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等因素,還有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等諸多不確定因素。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雖然已經基本覆蓋,但優質醫療資源依然集中于大城市,農村及貧困地區仍缺醫少藥,低收入或低學歷人群普遍缺乏預防保健意識。不僅如此,眾多青少年群體也面臨著升學、就業等諸多現實壓力。上述情況都是造成患病率增高的原因。如何做到心理和身體上的疏導、調節,將是治未病研究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然而問題的根本性解決卻還需要政府和社會各個行業的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公平、公正、民主、和諧的社會大環境。
環境與治未病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物質基礎,人的生命活動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和影響。然而從20世紀20年代起,全球環境污染問題就開始威脅著人類的安全和健康,最主要的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和酸雨。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有關空氣、水和食物污染的報告稱:全世界城市居民中有五分之四生活在受污染的大氣和水源中,每年有30%的人因環境污染而患病,人類的癌癥極大部分是由環境因素引起。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環境的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難以避免。PM2.5指標多地常年居高不下,長時間的霧霾天氣導致呼吸道疾病呈高發趨勢;水源的污染成為誘發癌癥的重要元兇;還有食品安全問題,地溝油、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轉基因食品,民眾的健康危機重重。
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素問》有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所以拯救自然環境就是拯救我們自己的生命,治理和預防環境污染是中醫治未病戰略思想的延伸和拓展,是整個國家乃至全球所面臨的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體質與治未病
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調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屬性。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教授將人的體質分為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瘀血質和特稟質。中醫學認為影響體質形成的因素有先天稟賦和后天因素。《靈樞·天年》謂:“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楯……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父母身體的強弱、肥瘦、膚色及其性格、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遺傳性疾病屬于先天稟賦,最常見的如家族性遺傳性高血壓、糖尿病、哮喘及雞胸、駝背、癲癇等。雖然先天稟賦難以干預,卻是治未病要參考的重要內容。后天因素包括性別、年齡、飲食營養、勞作、自然環境、社會生活壞境以及人的精神情志因素等,這將是治未病發揮其優勢的地方。
例如,體質狀態隨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相應改變,不同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體質特點。《靈樞·營衛生會》指出:“老壯不同氣……壯者之氣血盛……老者之氣血衰”。兒童為“稚陰稚陽之體”、“純陽之體”。其體質特點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其發病急,傳遍快,易于傷陰傷陽。成年人精氣血津液充盛,臟腑功能強健,故多病實證,且易于康復,治療取效較快。老年人整體機能生理性下降,臟腑功能減退,精氣漸衰,陰陽失調,所以疾病多發,多虛實夾雜之證,醫藥調治,取效當緩。
中醫學的體質辨識不僅為我們在生理學上提供了形態組織結構、機能活動以及心理情志方面的個體差異,而更重要的是在發病學和病理學上指出了某種體質對某種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既病之后產生何種證候的傾向性,從而為中醫的治療預防提供重要參考。
生活方式與治未病
地域環境 中醫早在《內經》時代即認識到人類生存和活動的地域環境是有客觀的空間差異的,如在《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說明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不僅在地理位置上有高下和東西南北之不同,水土、氣候也有燥濕溫涼之別,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間接的滲透到人體內部,導致疾病的發生擁有了地域特點。然而這些又都是不可抗力,我們生活在其中只能盡力適應,由此產生了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這些都為中醫治未病提供了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下采取不同方式的理論和實踐依據,也就是因人、因地而制宜。
勞作 “生病起于過用”,過于繁重的體力勞動,或在嚴重污染環境下的體力勞動,或精神高度緊張下的勞動,會對身體造成損傷,如《素問·宣明五氣論》即言“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反之,形體過于安逸,則氣血運行遲緩,氣機阻滯,臟腑功能減弱,正氣不足,同樣導致虛弱多病。因此,《內經》提出養生當“不妄作勞”,只有勞逸適度,勞而不倦,方可增強體質,遠離病痛。
飲食營養 合理的膳食結構,科學的營養搭配,對維護和增強人的體質有重要作用。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卻帶來了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不少人的飲食無度、嗜食肥甘、嗜煙、酗酒、缺乏運動是當代人群的普遍現象,引發的代謝綜合征等相關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痛風等,不斷地危害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內經》提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這為治未病引領人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規范和準則。
心理與治未病
精神心理因素在傳統中醫屬于“神”的范疇,中醫學認為情志過激可損傷人體,“百病皆生于氣也”,“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另外,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時也會導致精神情志的異常改變,如《靈樞·本神》謂“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當前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壓力增大,人際關系復雜,社會利益分配欠公允等情況對人體的心理影響不容忽視。近年來心理障礙、社交障礙、抑郁癥、強迫癥等心理疾病呈多發趨勢。中醫學積累了豐富的心理治療手段和經驗,主要有祝由、暗示、情志相勝、導引行氣等。《內經·上古天真論》言“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行勞而不倦”。如此科學的認識和有效的應對措施,也為中醫治未病的獨到優勢之一。
“治未病”的相關舉措
綜上所述,治未病不單純是醫藥衛生行業的任務,更不是中醫藥人員所能獨立完成的工作,它屬于公共衛生服務范疇,是國家戰略層面上的系統工程,具有全民性、社會性的特點,關系到民族興旺、社會進步和人民安居樂業。因此,治未病需要政府和全社會來共同參與,才能夠做好,確確實實為百姓健康帶來好處。
舉措一
政府的主導作用在公共衛生工作中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國家從政府層面上對中醫治未病加以重視并加強行政干預力度,制定相關戰略,盡快明確各級政府和部門(如衛生部門、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國土與環境部門、規劃與發展部門等)的職責和任務,以利于各自履行其職責。例如中央政府承擔制定治未病相關任務和目標的職責,地方政府負責具體組織實施,提供相關服務和監督,以滿足區域內居民的衛生保健的需要。
舉措二
衛生行政部門依據國家相關方針政策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制定并監督實施中醫治未病的相關具體舉措。如為轄區常住人口建立統一、規范的居民健康檔案;向城鄉居民提供中醫健康教育宣傳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詢服務;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或重點人群進行健康指導并進行登記管理等等。
舉措三
中醫藥行業是治未病的積極參與者,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做。
攝生防病 隨著健康觀念和醫學模式的深刻變化以及醫學目的的重大調整,中醫健康養生顯現出獨特的優勢和魅力。建立在治未病基礎上的養生理論、內外兼修的養生功法、適度鍛煉、合理膳食、情志調理及個人衛生防護等等,對亞健康,尤其是老年病和慢性病的防治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廣大人民群眾必將從中獲益。應當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媒體,普及中醫藥知識,傳播養生保健方法及中醫藥文化,大力宣傳只有健體才能防病,只有攝生才能強身的健康理念。
另外,建立突出中醫特色的體質辨識中心,加強中醫體質辨識,建立完善的體檢資料數據庫,動態觀察和規范管理,定期開展隨訪和健康教育。定期體檢內容可以包括身體疾病、心理疾病、體質辨識和亞健康狀態,及時發現“疾病微征”或“隱態”,以利于早期干預。
掌握規律先時而治 對于有明顯季節性的疾病,常可先時而治,預防為主,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哮喘病,往往秋冬常發,在夏季就積極預防,即所謂中醫學的“冬病夏治”。對流感,過敏性鼻炎等春季多發病,則通過指導患者適當鍛煉,以增強體質,采取“春病冬防”原則。
對先兆癥狀的重視是疾病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治療的關鍵,如中風先兆早期治療,可以預防中風的發生。對一些反復發作,發病有規律的疑難痼疾,如現代醫學中的免疫性、過敏性及內分泌、神經系統的疾病,運用治未病方法,注意緩解期的培本扶正,配合精神情志調攝和體育鍛煉等。
既病防變 疾病發生后,準確認識其病因病機,掌握其發展變化規律,爭取治療主動權,防止其傳變。如《傷寒論》所提到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如脂肪肝者日益增多,部分脂肪肝患者可發展為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如能在早期及時調理或治療,就可以阻止其進一步發展,甚至恢復正常。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人有老幼、男女、胖瘦以及九種體質之別,地有東、西、南、北、中之分,時有一年四季之異,這些不同特點,決定了治未病時的“同中存異”、“異中存同”的必然性。因此,治未病工作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開展有針對性的個體化措施才是治未病的終極服務方式。
《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將中醫藥作為健康服務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治未病的預防思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保健理論,“天人合一”、“辨證論治”的醫療理念,以及“調心攝身”的養生方法,都是獨一無二的,是我國公共衛生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